精选春节的作文700字汇总七篇
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,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,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。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,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节的作文700字7篇,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当火红的春联贴满了万家门墙,美丽的窗花贴上了万家的窗楞,高高的灯笼挂在了万家的院头,一串串炮竹在空中震响,新年的味道在漫天的笑声中越来越浓。
我最盼望过年,不单丰富的美食,也不是因为我在过年里的生日,最重要的是我喜欢热闹,可以回濮阳和奶奶爷爷一大家子团聚,哥哥姐姐陪我玩,可开心啦!
春节要吃饺子,今年的除夕午饭过后,大人们就开始张罗起来。奶奶开始和面,大爷在调馅,爸爸洗手准备擀面皮,妈妈和大娘扎上围裙等着包饺子。我也凑热闹,兴致勃勃的当起了厨房的小学徒。
包饺子不是我的强项,但饺子里的学问,我可比奶奶略知一二呢!我津津乐道起来,:“饺子之所以叫饺子是以前有一种钱叫饺,还称作扁食或者饽饽,象征团聚,又取“更岁交子”之意,非常吉利。此外,饺子的外形又象征元宝,也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。所以每逢过节,特别是春节,大家都喜欢包饺子,图得就是这个寓意。”
这个时候,奶奶也打开了话匣子,笑呵呵地说:“快去,你们去拿几个小硬币和水里糖。”
“噢,知道了!”
我拿来两个硬币和两块糖果,认真地把硬币洗干净,心里惴惴地想着:我一定要吃到这个硬币呀!
奶奶问我:“你知道为什么包硬币和糖果吗?”
“当然知道了,这硬币被叫做“福钱”“财兴钱”,如里谁吃到,就有福气,财气,谁吃到了糖果,就是甜蜜。”我早在书上了解了这些习俗这当然难不倒我了!
大爷在旁边夸我懂得还真多,我心里美滋滋的。看来多读些书还是很有益的呀!
热腾腾地饺子出锅啰。我和哥哥姐姐争先恐后的去端碗,心里的小秘密被奶奶看穿。
“快去把第一碗饺子端给你爷爷。”
我把这碗饺子递给了爷爷,爷爷吃得第一口便咬到了硬币。我有些不能甘心,原本吃饱了,可为了能吃到福气,我还是想再吃几个,终于吃到了,一股甜甜地味道溢满了我的嘴。
除夕的晚饭在一片祥和愉快中热闹地进行着,不管有没有吃到“福钱”或糖果,大家团聚在一起,就是开心幸福,我相信,在即将到来的新年里,我们一家人会平平安安,健康快乐的!
春节可以说是我们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了,从古至今它的地位都不曾动摇过。然而,古时候的老百姓是怎样过年的呢?庆俗活动与现在又有何不同?明人沈榜在明万历十八年(1590年)曾任顺天府宛平县知县,他所著的地方史志书籍《宛署杂记》,记载了明代京城百姓的一些过年方式,对了解古代春节民俗有一定帮助。
四百余年前的京城,正月初一一大早起来,一家之主就会带领全家拜天地、拜祖先的牌位,然后给长辈祝寿,全家一起做“匾食”。若是出门游玩,路上见到了亲戚朋友,小辈就当街给长辈磕头行礼。匾食是北地方言,泛指馄饨、水饺之类的面食。如今许多地方有春节包饺子的习俗,大约就是由此沿袭下来。至于祭神祭祖的仪式,也是隆重而严格的。把草纸剪成纸钱,和以不同的供品,分别供奉于祖先牌位和神像前。祖先牌位的供品为三牲熟食,纸钱在三天后焚毁;神像前则供以果子素食,纸钱在过了元宵之后才焚毁。
无论男女老幼,在节日期间皆以金箔纸折成飞鹅、蝴蝶、蚂蚱等形状的饰物,插在头上,用于烘托喜庆气氛,名为戴“闹嚷嚷”。大的闹嚷嚷有巴掌那么大,小的如铜钱大小。一般人都是戴一个,也有故意炫富的有钱人,在头上插满了闹嚷嚷。
明代的烟花爆竹已经有了相当高的制作水平,品种有数百种之多,可以表现出逼真的花草人物等图案。烟花从制作材料和形态上进行区分:用泥包裹的叫“砂锅儿”;用纸包裹的叫“花筒”;用筐封装的叫“花盆”;只发出声响的叫“响炮”;能飞上天空的叫“起火”;飞上天空后发出响声的叫“三级浪”;在地上旋转的叫“地老鼠”。一些权贵大户人家,每年都会请巧手匠人制成各色烟花,在除夕通宵燃放,一年仅是放烟火就要数百两银子,相当于一个县一年的财政收入。
从正月初十到正月十六,是赏灯的日子。每年的这个时候,各地的制灯工匠和商人纷纷云集京城,把自己的产品拿到东安门外迤北大街售卖。灯市上形形色色的花灯,应有尽有,专程前来观赏的人摩肩接踵,男女皆有,热闹非常。正月十四开始试灯,各种花灯开始点亮悬挂;正月十五灯会正式开始;正月十六罢灯。
罢灯这天晚上,京城的妇女会结伴夜游,由其中一人持着点燃的香在前面走,其余的人跟在后面,名为“走百病”,祈祷在新的一年里无灾无咎。如果走过的地方有桥,就三五个妇女相携而过,取度厄之意。在城门处,妇女还会在黑暗中摸索城门钉,如果能摸到,就是吉兆。这一夜,正阳门、崇文门、宣武门都通宵不闭,任由百姓往来,士卒校尉则通宵巡逻,维持秩序。至此,年才算是真正过完。
春节临近,年味渐浓。亿万中国人加快了回乡的脚步,铁路、公路、民航都已进入客流高峰期,到处是人拥挤,票难买、步履匆匆的场景。尽管如此,人们还会面带微笑,手提着大包小包地乘车回家,而不会感到心烦,目的就是回到家乡和亲人的身边,过一个团圆年,一家人其乐融融共享天伦之乐。
回家过年团团圆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。时下,咱们时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:现在过年真没什么意思。你说,平时咱们吃的穿的用的,可以说什么都不缺,与过年有什么区别。这样说的话,也不无道理。现在过年已经不是为了吃好穿好了。说到底,过年就是图个团圆。咱们细细品味,人们期盼的年味首先是阖家团圆亲情温馨的滋味。全家团圆欢聚的天伦之乐,这是咱中华民族最浓的情愫之一。
除夕灯下,一家人包饺子话家常,老少一堂其乐融融,那一分扯不清、割不舍的浓浓亲情,就是最浓的年味。其实过年对于每一个成年人来说,不仅仅是一个传统民俗佳节,更是一次精神履约。无论万水千山,无论天涯海角,回家享受那份温暖和宽容,让心灵短暂的休息,去圆心中一年的牵挂,自然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。
不能否认,现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,一些人在走向富裕的同时,却把亲情变成了一种“稀缺资源”,亲情这根神经,变得越来越不那么敏感,以致最终麻木了。亲情淡漠不仅蚕食着空巢老人孤独的心,也同样让正在职场上打拼的青壮年倍感失落。
忙忙碌碌又一年,春节悄然而至。此时此刻佳节欢聚,用咱们的亲情,给老人奉上一分孝心,给儿女一分关爱,也给自己的心灵找回那分亲情和至爱,这难道不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感觉吗?正因为如此,为了回家,咱们可以披星戴月到车站排队买票;为了回家,咱们可以忍受车站、车厢里的拥挤混乱,不怕长途旅行导致的身心疲惫;为了回家,咱们舍得花费平时不舍得花的钱高价买票和为亲友购置新年礼物。
虽然,春节在家待的时间可能还没有来回路上耗去的时间多,可是毕竟是和父母妻儿在一起辞旧迎新了,也就了无遗憾了。和父母妻儿一起过年,纵然辛苦,也非常幸福,这是每一个回家者的内心体会和真实感受。过年就是回家团圆,是一份孝心,是一份祝福,是一份牵挂,更是咱们的一份责任和义务。
春节前几天,妈妈和胡牧妈妈约定,春节时我们两家相约一起去从化泡温泉。我一听到这个消息,别提有多高兴了,用一蹦三尺高来形容,一点都不足为过。好不容易,终于盼来了龙年的第一天————春节,中午时分,胡牧家和我们家相约在一起出发,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,先到达从化市著名的温泉镇,而后入住胡牧妈妈早已预订好的酒店!
我们在酒店休息片刻后,就去酒店的运动中心之乒乓球室,打乒乓球。我和我爸爸一对,胡牧和他爸爸一对,双方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双打比赛。作为我们去泡温泉前的热身运动。也许是双方的对打比较激烈,不一会儿,我们大家都大汗淋漓,趁此机会,我们赶紧回房间,换上泳装,裹上浴衣,前往半山露天温泉池,泡温泉。我刚到达室外半山露天温泉池,周围的景致即刻映入我的眼帘。尽管现在已是寒冬,可是这里依然绿树环绕,竹脆花香。我们站在温暖的温泉池边,只见一股股冒着热气的温泉,从温泉池四周的泉眼里汩汩流出,我和胡牧赶紧用双脚试试水温,适应后才慢慢将整个身子浸入温泉池中,尽情地享受着这份难得的怡然自得和惬意,不知不觉中我们仿佛觉得已经置身于世外桃源,远离都市喧嚣,品味大自然的恩赐。。。。。。没过多久,或许是温泉的热水,温暖了我们的身体,同时吸收了我们身体的部分水分,我和胡牧流了很多汗水后,才觉得有些口渴,于是我们赶紧喝水来补充水分。喝完水后,我们稍作休息片刻,又跳进温泉池中,泡了起来!我和胡牧从一个温泉池跑到另一个温泉池,慢慢地,我们觉得光泡温泉,没有多大意思,孩子好玩的天性立即展现出来,我和胡牧站在温泉池里,就近取材,打起了水仗!我们用喝完水的杯子,舀满水,向对方撒去,淋去,我们一会儿躲闪,一会儿迎面接受温泉水的淋浇,玩得不亦乐乎,欢笑声和打闹声此起彼伏,回荡在半山上!
龙年春节第一天,我和胡牧一起去从化泡温泉,玩得开心,旅途愉快,让我难忘!非常期待在以后日子里,能有更多的机会,和好朋友胡牧一起外出游玩!
“挂红灯、穿花衣,欢欢喜喜过大年”,从我记事起,我们总是唱着这首儿歌,期盼着春节的到来。
春节,我们也叫过年,是一年当中我们最休闲、最快乐,也是最热闹的日子。
在我们老家,对过年特别的重视,大人们从过年的前一个月开始准备,重新粉刷房子,把家里、家外打扫的干干净净。再就是准备年货,穿的、吃的,把过年一个月所有用的东西买全了,一直忙到腊月三十,也就是除夕。
到除夕,整整准备了一个月的年就开始了,首先,我们全家大小都穿上新衣服,而且我们小孩的衣服都很讲究,从里到外都是红色,一方面红色代表喜庆,另一方面,穿的红红的代表了大人们的祝愿,在新的一年里红红火火、万事如意的意思,等大家穿戴整齐了,我们全家人聚在一起开始祭祖先,拜完祖先,我们把家里所有好吃的摆上一桌,拿出陈年老酒,吃着,谈论着一年的成就。这时要数我们最高兴了,因为我们又长大了一岁,家里所有的大人们给我们准备了厚厚的压岁钱,我们姐妹几个争先恐后的给大人们磕头,向他们要着压岁钱,然后比一比谁的最多,一直闹到十二点。等十二点的钟声一响,全村都沸腾了,一时间天空中升起各色巨龙,开满五颜六色的鲜花,几乎每家的鞭炮都是在同一时刻点着的,鞭炮声、欢呼声响成一片。
放完鞭炮,人们纷纷走出家门,左邻右舍开始互相祝福,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、万事如意。人们越聚越多,这时喝醉了酒的叔叔、伯伯们抱来麦草,点起火堆,我们大家围着火堆跳呀,唱啊,一直闹到天亮。
正月十五,也就是元宵节,它是我们过春节期间最热闹,也是最繁华的一天,那天一早,全村的老人、大人、小孩聚在一起,老人们扭着秧歌,哥哥们踩着惊险的高跷,耍狮子、舞龙,令人发笑的小丑,人们尽情的舞动着,一直闹到天黑。到了晚上每家门口挂起好看的灯笼,灯笼多数是自己家做的,五花八门各种各样的`灯笼好看极了,人们观看着灯笼,评论着谁家的灯笼做的最好。
我和小伙伴们在灯的海洋中奔跑着,追逐着,就这样我们又度过了一年美好的春节。
这么快,逝去的日子如梦中的流水。曾用钢笔、圆珠笔、铅笔、红蓝铅笔把日历上绵密的阿拉伯数字一个个地划去,眼见着笔道渐渐临近那个早已圈好的日子----春节。也说不上是盼望,似乎在等待一种新的开始,亦是缕缕放不下对远在他乡孤单的大姐的情思。
大姐,是我家姐妹兄弟七人中的老大,我则是老七,大姐大我19年,如今62岁了。为人女,为人妻,为人母,为我们的大姐,一直以来生活简朴,任劳任怨,总是把最好的分享给大家,比如:生活用品、文具、毛衣还有我们从没见过的糖果,以及她似妈妈一样唠叨方式表达的深深爱意。
大姐甘愿自己受苦,无论是少女时代任妇女队长还是中专毕业参加工作后,她都默默的为父母分忧、分担家庭的生活重担。在那个“温饱”尚未解决的年代,为了能让一家人在春节吃上团圆的饺子和香喷喷的米饭,姐姐不惜节衣缩食,把省下的大米、白面千程百里的背回家来。那是一个什么样的距离,要从她居住的城市倒两次火车到我们旗里,再步行30里地回到她她日思夜想的老家里。而姐姐每每看着弟弟妹妹们餐桌上风卷残云般的情景,总是流露出欣慰的成就感和幸福的充满阳光的笑意。
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很多年,弟弟妹妹们于朝夕里数着日子,盼望大姐的归期。那是一家人舌尖上的期冀,还有那千针万线不知是多少个夜半于灯下用爱织就的美丽毛衣,这样的情节一直感动着、温暖着、陪伴着我的姐妹兄弟。
过去的光阴牵动着生活的艰辛和美丽。而今天,我们的双亲都已过世,大姐依然深情的关心她的妹妹,关爱她的兄弟,关注下一代的成长,关怀我们生活的点滴。
大姐,我们爱你!岁月不饶人啊,以后的日子里,大姐你要好好保重自己的身体,给自己一点空闲,一点时间,去天涯海角转转,去大自然里沐浴阳光自由的呼吸,用你日渐缓慢的步履去度量天长地久的距离。
弟弟妹妹们各自奔波、忙碌着,我们都尽力让扑面而来的日子红红火火,已回报大姐日夜的挂记。无论生活多么富足,我们都会用过去的艰辛让自己冷静,从而微笑的面对生活。
岁月如歌,用心唱着用心听着,心醉也罢,心酸也罢,掀过日历,为远在他乡的大姐打一通电话,问候大姐,叮嘱大姐多参加运动,增强体质,告诉大姐,我们在路上继续出发,依然继续努力。
月夜,习惯于一茶一香里静静勾勒缕缕对家的相思,遥寄白日里落下的话语,于纸墨间倾诉对家、对亲人的绵绵无尽的挂记。
本来,在记忆中春节是这样的。
老屋里很是热闹,尽管没有各种霓虹灯点缀,但足够多的福字也是令老屋喜气洋洋。门前的竹竿挂满了鞭炮,孩子们在井口旁边玩耍。
到了除夕上午,各路宗亲便从外地,从城里赶回来参加祭祖,没有礼炮,没有奏乐,只为了团聚。
在我记忆中除夕或者过年的八九点钟,便会有各种杂技表演,但也许这只是我记得的很小一部分,其它都但淡忘了。
如今的我已然将要成人,我眼前所看到的已经不一样了。祭祖的人看不出比以往多,但他们神色匆匆,点燃香烛
长者引领晚辈三鞠躬,少了些纸钱,放了鞭炮,于是便走了,不复以往之香火袅绕,人声鼎沸。
除夕夜,人是团圆了,但吃完了团圆饭,人们便各自活动,大人们打扑克,孩子们奔向网络,以往家人围坐看春晚的日子不复存在。
大年初一,传统上是要一起床就去拜年的,但是本该如此的我还是像机械般起床,过我的学习生活。我不禁在想:是年味淡了,还是我长大了?
或许年味根本没有淡,因为除了我看到的祭祖的简化、焰火的渐少,还有我看到的各种新奇的过年方式。人们开始习惯了过年旅游、过年学习、过年运动,牌桌上的人是越来越少了,电视前的人也是越来越少了。从此来看,年味真的没有淡。我当初下结论说年味淡了,也许是我一时寂寞看到了片影便妄下结论。
的确,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的年龄是大了不少。我已不如儿时天真,当时的我可以拿着鞭炮于各家各户间串门,在想点燃的时候点燃。
现在的我如果这么做却一定被说幼稚。的确,我必须为这长大作出牺牲。但是如果仅从年龄上看我是长大了,如今我是高中生
压力令我身不由己,我无力去管得了传统这些东西。相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,我也难体会其万里归家只为一聚的艰辛
我没有像他们一样的阅历,从心底认识到家的温暖,那么我其实是还没有长大的孩子,我只能在团圆之时感受到过年的温暖,却没有为之付出辛酸。
我一直有感于各种传统的变迁,但也不像老人般怀古伤今似的,过年对于我来说,我认识到的是传承的力量
是华夏民族千百年来维系团结的力量,这是我无法否定的。仅仅从我的微薄阅历来看,年味没有淡,是我没有真正长大。
文档为doc格式